北京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2703.html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从翻天覆地到惊天动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革命到建设,从改革到复兴事业不断前进,百年中国文艺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艺到社会主义文艺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性飞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中国文艺的伟大实践,不断创造着辉煌成就、书写着壮丽史诗。波澜壮阔的百年中国文艺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才能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才能绘就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开启,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号角已吹响,使命在肩,唯有奋斗。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艺术报》推出“奋进号角精神火炬——党领导的百年文艺实践笔谈”栏目,邀约著名文艺理论家系统梳理阐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验、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凝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助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锦绣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党领导的百年文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多次发表相关讲话,还先后给部分文艺单位和个人写信、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信件,思想深刻、语气亲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其中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表述,尤其如此:“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书写创造历史的主体。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文学艺术,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长河,倒映着年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历史风景。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理念,是贯穿于年中国现当代革命文学、先进文学艺术的一根主线、红线。1人民,永恒而不断深化的艺术形象可以说,中国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从她呱呱坠地那天起,她高扬的旗帜上就书写着两个永恒的大字,那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党性宗旨决定了其文艺必然要提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这一坚持中,“人民”作为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一主角”始终不变地成为我们表现的中心和重心,但同时又随时代的发展而呈现着不断的变化和深化。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成规模成系统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探索。左联顺应世界左翼文化潮流,倡导“普罗大众文艺”。诚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文学。在左联掀起的文学艺术浪潮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苦难挣扎的“人民”群像:春宝娘成为地主的典妻“为奴隶的母亲”,沿着浙东山区崎岖的小道走来;杨树浦纺织厂的面黄肌瘦的包身工在寒夜的风里颤抖;生死场上“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他们的决心和反抗;还有蚕农老通宝沉重的叹息、江南小镇贫苦寡妇文嫂悬梁自尽……而在左联党的电影小组领导下,中国进步电影严谨而艺术地推出了《风云儿女》《大路》《十字街头》等四十多部真实表现人民苦难和抗争的杰出影片。其中的插曲《渔光曲》《毕业歌》《大路歌》成为中国音乐中的经典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不朽旋律更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为了人民的文学,左联作家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等最终如鲁迅所言“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第一篇文章”,染红了龙华的桃花。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群众通过“土改”成为解放区根据地的主人,并开天辟地获得了“人民”这一庄严神圣的历史称谓。人民,作为文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明确的认定和彰显。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大众”的旗帜下,作家艺术家大批深入实际火热的革命斗争一线。为着解放、自由而投入革命斗争的“人民”群像,第一次屹立在文学艺术的长廊里。在《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吕梁英雄传》《荷花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我们感受到人民在革命斗争风暴中冲破旧世界,挣脱精神枷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以带着泥土气息的清新、亲切,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扫盲、大生产运动中喜悦谐趣的生活状态。古元、力群、彦涵等一大批版画家则把鲁迅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的战斗精神带到解放区。特别是合唱《黄河大合唱》和歌剧《白毛女》,前者借鉴西洋合唱的形式和民族韵致的曲调,以史诗的壮阔唱出了中华民族黄河般的咆哮。后者则在喜儿“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境遇中,拓展了人的主题、人的尊严和解放。年,党领导的文学艺术塑造的“人民”身上,体现了人民革命和人性启蒙的高度统一,开启了“人民文艺”的新时代,也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树立了“人民”这座艺术的丰碑,一座文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诚如年周扬所言,“解放区的文艺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人,是文艺永远的主题、永恒的主题。其实党领导的年中国先进文艺始终围绕着人的主题展开。我们从歌剧《小二黑结婚》、沪剧《罗汉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评剧《刘巧儿》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以女性解放为先导,预示了中国人民作为人的“整体”的解放。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创作中的“人民”大体有以下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和不断升华。以歌曲《歌唱祖国》为标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中的“人民”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对劳动和建设的由衷礼赞,洋溢着一股青春的热烈。长篇小说《百炼成钢》《青春万岁》《山乡巨变》《创业史》《李双双》《上海的早晨》《香飘四季》、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小将们在挑战》以恢宏的气度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朝气蓬勃的建设中工人农民和建设者们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诗人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三门峡·梳妆台》《在西去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甘蔗林——青纱帐》、闻捷的《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李季的《石油诗》洋溢着新中国青春期豪迈和浪漫的诗情。戏剧舞台上的《朝阳沟》《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二个春天》《激流勇进》《南海长城》,银幕上的《护士日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女篮五号》《老兵新传》《五朵金花》《农奴》《大李、小李和老李》《满意不满意》《年轻的一代》《雷锋》等等展现了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在工厂、农村、街道、边疆,翻身解放建设新中国的主人形象。新中国是在血与火的炼狱中诞生的。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几千万英烈,书写了人类战争史诗为着自由独立解放浴血奋战的最为壮丽的篇章,也是一条不断开掘向前的文艺洪流。所以,战斗、牺牲的“人民”也是新中国文艺的主角,既有长篇小说《红日》《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逐鹿中原》《古城春晓》、话剧《万水千山》、电影《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大决战》等金戈铁马、洪钟大吕的史诗式宏大叙事,也有《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类武侠式情节惊险曲折、畅销且充满市井气息的传奇故事。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