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白癜风的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6564022.html
形容一个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会用到“喝墨水”“肚子里的墨水”等说法,“喝的墨水”越多,这个人的水平就越高。然而很少人知道,“喝墨水”的最初意思恰好与今天相反。
在古代,谁要是真的喝墨水,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而且喝的墨水越多,反而文化水平越低。因为喝墨水是一种惩罚。
在南北朝时代,科举制度虽然尚未诞生,但也存在着各种类别的考试,如选秀才、孝廉等。要考试就要用笔写字,当时对书写有所要求,北齐有规定,“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斗。”“其有脱误、书滥、孟浪者,起立席后,饮墨水”。字迹潦草、用词孟浪的人要罚喝墨水。如上面的规定,字迹潦草者要喝一斗的墨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词不达意、用词轻佻、不明事理的考生,喝多少墨水视情况而定,通常水平越低喝的越多。
(古代科举考试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规定虽然荒唐,但客观上唬住了很多考生,使得他们对待考试不敢怠慢。然而时常会发生因罚喝墨水太多而导致考生生病的事件,严重的甚至死亡。于是到了隋朝,政府颁布罚喝墨水减量。《隋书·仪礼志》记载,凡文理不通、不精或书写潦草而没考上的,罚喝墨水一升。
到了唐朝此恶习才彻底改变。唐太宗宣布废除罚喝墨水的陋习。可是“喝墨水”这句俗语却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出与当初情况截然相反的意思,成为衡量读书人学问深浅的标准,谁喝的墨水多,谁的知识水平就高。
其实,除了上文罚喝墨水的情况,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些人无意中喝过墨水。此类故事中的主角往往因读书入迷,把墨水当成了酱汁误食。因而“喝墨水”多用来形容他们心无杂念,全身心读书。比较著名的人物有下面几个。
(王羲之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王羲之
据说有一次书圣王羲之正在书房废寝忘食地练字,有丫环给他端来馒头和蒜汁,放在他的身边。丫环嘱咐他快些吃,结果等丫环和夫人再次来书房时,发现王羲之正拿馒头蘸着墨水吃得津津有味,嘴巴黑黑的,这幅景象让家人冷俊不禁,由此可见王羲之写字时的痴迷程度。
(戴震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戴震
还有一人,乃是清代的著名学者戴震。他的孙子戴清泉写了一部关于他的奇闻异事的书:《戴东原先生轶事》。书里记载,戴震常常读书到深夜,一天晚上,妻子为他送来粽子和蜜糖充饥。估计他吃完后,妻子进来收拾,却发现戴震竟把粽子蘸了墨水吃,“其专心致志,有若此者”。
陈毅
到了近现代,也有人因专心致志而误喝墨水的,我们在课本中还学过他的这股精神,这人便是陈毅元帅。陈毅年轻时刻苦读书,忘记了吃饭时间,母亲给他端来了饼和芝麻酱,叮嘱陈毅赶紧吃。可是,当母亲再次进屋时,却发现儿子正津津有味地拿饼蘸着墨水吃呢。当母亲告诉陈毅时,他还自我解嘲地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我还嫌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了呢。”
(入选语文课本的“陈毅喝墨水”故事,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外国友人中也不乏此类故事。俄国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被沙皇政府关押。在狱中列宁偷偷写了不少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为了不让看守发现,列宁需要隐藏写作的工具,于是他用牛奶做墨水,写在纸上。等到牛奶干了就会看不出字迹,可是只需用火一烤,字迹又会显现。用了更加保险,列宁故意把牛奶装进用凹陷的面包做成的“墨水瓶”里,只要看守人员一怀疑,他就迅速把“墨水瓶”吃掉,相应地,也把“墨水”喝掉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