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书院对宜兴紫砂文化的贡献与影响1

在中国陶都宜兴丁蜀镇,与紫砂原产地同负盛名的还有一所东坡书院。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亦名“蜀山书院”。系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多年前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近现代,曾吸引了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还培育了一大批享誉全国一流的学者。明清以降,它更是陶都宜兴历史上诸多紫砂工艺大师的启蒙摇篮的所在,由此也对宜兴紫砂文化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贡献与影响。提炼归纳,笔者试从“四大效应”着手加以诠释。

名人效应,助推紫砂文化功不可没

一座东坡书院,仅屋宇四进,总面积为千多平方米。书院前小河,名“书院浜”。大门上题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砖石甬道,左坡“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左建碑廊,陈列历代碑刻。书院保存有“东坡买田处”、“讲堂”和“似蜀堂”匾额三块。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在江南地区众多的书院中,东坡书院属于袖珍书院之列,论及学术成就也难于与东林书院等比肩,而若论它对宜兴紫砂文化产生的贡献与影响却又是无与伦比。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生活的艺术家。他一生中游历四海,汇天地之灵气,受人文之滋养,再加上自身的绝代才情,使他的诗文书画焕发出独有的风采。据史记载,苏东坡曾经四次到江苏宜兴,怀着愉快的心情,与三两好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他的阳羡帖说的就是为在宜兴(古时称阳羡)买田一事,呈报给宋神宗的,这篇名为《乞常州居住表》称:“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东坡书院的故事皆由阳羡买田敷演而成。

苏东坡在宜兴的影响巨大,现在蜀山的得名就是由于他口占“此山似蜀”而来,今天有东坡书院就是当年“东坡买田处”。北宋年间,中国茶饮渐成时尚,苏东坡品茶,如同书法须臾不离。他晚年弃官来到宜兴蜀山,整天与茶壶相伴。他不但爱茶,而且对于茶具制作独具匠心。他制作的提梁式紫砂壶被后人尊为称为“东坡提梁壶”,如同人们为纪念苏东坡而将西湖上的堤坝命名为“苏堤”一样。紫砂制艺的最高荣誉,人们理所当然地授予了当年创作“东坡提梁壶”的苏东坡。毫不夸张地说,宜兴紫砂给予苏东坡的反馈,几乎上升到了一座城池对一个人的怀念和感激的高度。而苏东坡及其书院对紫砂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则也也有了极具开创性的意义。众所周知,书院是文化的延续,民众教化的所在,聚集了一个地方的精气神。而茶则也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灵韵。遥想东坡当年,一壶好茶,三五好友,坐而论道,对墨挥毫,文人的雅致生活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有宋以来,生活在物质社会的人们,往往在追求和需要如东坡境界的回归时,就会将宜兴紫砂与苏子紧紧相连,将紫砂赋予文化的内涵。而这种回归,事实上也就形成了极大地推动紫砂文化发展内在动力。(待续)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cybg/12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