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
王士祥《禅文化的启示》
7月16日上午九点,来自美国、越南、印度、阿塞拜疆、英国等五个国家的六位青年汉学家来到文学院进行第二次专业研修。王士祥教授以丰富的学识、风趣的语言为学员们展开了一场以禅宗文化为主题的《禅文化的启示》讲座。
王士祥,河南延津人,年生,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教研室教师。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年9月至年6月,在郑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持国家项目1项、人事部项目1项,先后出版著作4部,荣获省社科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河南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年9月,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工会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
讲座伊始,王教授便对禅及禅文化进行了清晰的解释。首先何谓“禅”?禅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找到最单纯的自己,把最单纯的自己展示给别人看。再者何谓“禅文化”?禅文化就是借助禅的理念、禅的智慧、禅的修行方法,实现个体、社会及环境的德化与美化。在这里,禅是体,文化是相和用。个体的德化与美化,谓之文;社会人群的德化与美化,谓之化,化就是教化。德化与美化,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团体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优化自身素质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和谐自他关系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自觉自度,称之为觉悟人生;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觉他度他,称之为奉献人生。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王教授表示,把禅文化运用到生活中,少了那些不该有的欲望,学会珍惜眼前人,也就活得平淡了、真实了、自在了。这才使他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随后,王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向学员们分享了自己从禅文化中得到的关于“坚持”、“舍得”和“知足”的启示。
坚持
关于坚持,王教授讲述了佛门弟子坚持不懈的精神,总结为一句话“报佛深恩需拼命,宁洒热血不回头”。我们理当明白,坚持不可能成功,但是放弃必然失败。再艰难的事,只要你能守住,即使每天只干一点点,也能有大成果。
舍得
关于舍得,王教授给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刚圆法师的汽车上,我坐在副驾驶位置玩过他的一个手串。没承想,他说喜欢就送我。不能夺人之爱呀,这是我首先想到的。但在这之前,士祥教授曾告诉我:法师不是这个思维。他认为:别人喜欢这是缘,不是东西没有了,而是赠给了有缘人;自己高兴,当然别人也高兴。赠我手串,刚圆法师介绍说,这是香山寺方丈从印度带回来给他的。可见,很是珍贵。”东西没有丢,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这启示着我们做事要懂得取舍,舍得等于不舍不得,分享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幸福。
知足
关于知足,老子俭欲中云,常足,故知足之足,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不可欲。王教授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人养了一只小乌龟,一天给小乌龟一根香蕉吃,慢慢养成了习惯。后来这人要出差一周,就告诉小乌龟给他准备了七根香蕉,但是他一天只能吃一根。结果等出差回来发现小乌龟已经死去,调监控一看,发现他一天吃掉所有香蕉,可以说是撑死的。王教授主要是想借这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做人要懂得知足常乐,取之有度。控制住自己的贪欲,修好自己。自己的世界精彩了,也要给别人展现的机会。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文字:刘俊颖张云鹤
排版:潘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