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历时27年第一次公开诸多与瑞安文化

盛世修志,此言不谬。

瑞安历史上第一部文化艺术专业志——《瑞安市文化志》历经二十多年曲折,终于面世。这也是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文化志。

“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周礼·地官·诵训》)具有“资治、教化、存史”作用的方志,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而文化志,则总揽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的全貌,全方位展现其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戏剧曲艺、歌谣诗文、工艺美术等整体实力和水平,对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丰厚文化积淀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

温州历代先贤都很重视志书的编纂,历史上,温州志乘佳作迭出,许多志书在当时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编修了大量专业志书:如交通志、商业志、华侨志、江河志等等,而独独未有过文化志。这,对于文脉深厚、人文荟萃的温州,未尝不是一大憾事。

编修志书,本是文化人的擅长,为何却迟迟难觅文化志的身影?从《瑞安市文化志》历经27年波折,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诞生过程中,似可窥其一斑。都说“文人相轻”,文艺界的事情特别复杂,然而诚如《瑞安市文化志》主编李淳所说:一切矛盾的根源无非都带着功利色彩,只要大家大公无私,实事求是,一切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作为温州地区的第一部文化志,从专业和挑剔的眼光来看,《瑞安市文化志》也许不无疏漏和不足之处,但它的面世,填补了温州文化领域无志书的空白,对我市的文化大市建设,也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

在文本之外,它艰难的成书过程,也让人颇堪回味。——编者

瑞安文化地标玉海楼,让无数学子心向往之。吴小淮摄

近日,李淳主编的近百万字的《瑞安市文化志》,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温州市志》主编张声和告诉记者:“这本书不仅是瑞安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志》,也是温州全市范围内首部县(市、区)级文化专志。”

“我编《文化志》期间,文化局换了六位局长,几乎每位对编志都有不同要求”

“记忆是人类文化积累和生长的源泉。如果没有记忆,人们许多工作都将一遍遍从头做起。”李淳说,年6月启动编撰的《瑞安市文化志》,正是为了梳理、留存自远古时代以来瑞安重要的文学艺术记忆,便利今人,福泽后代。

李淳接手文化志的编撰,是在年8月,当时,他60岁,刚刚以瑞安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身份退休。而早在年,《瑞安市文化志》已因为原来的主编退休,搁置在那里。

本可以享受退休的清闲,但李淳选择了承担编志任务,这和他骨子里的文化情结有关:因为喜爱文学创作,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有多篇、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瑞安老作家赵三祝这样评价他:“李淳当官不像官,在局长的位置上痴情文学,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勤快的文化人看待。”

“事情总得有人干。编撰文化志是一件对文化事业有用的实事,所以当年的瑞安市文化局局长要我接受文化志主编任务时,我欣然答应,情愿为此放弃个人创作。”回忆往事,李淳觉得,这个选择和他潜意识里的冒险精神也有关,“我早年就去新疆闯荡,喜欢干有挑战性、压力大的工作”。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编志工作一干就是近20年,“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最后总算坚持下来了。”

李淳编撰《瑞安市文化志》这20年间,瑞安市文化局调换了六位局长,几乎每位对编志都有不同要求,也让文化志的定稿变得一波三折。

早在年元月,经过“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工作”,李淳就交出了80万字的初稿。

据李淳回忆,拿到初稿后,当时的瑞安市文化局局长召集文化系统有关人员召开评审会,“就在评审一致通过时,有位同志问我:‘这本书怎么署名?’我有点调皮地说:‘凡是做过工作的都已署名,没有出力的就没有必要署名了。’其实,我已经把这个同志署名为评审委员,但他误会了,以为没有给他署名,不知他给局长吹了什么风,次日局长态度大变,过了几天又召集了另一拨人再次评审,当时并不让我知道。再后来,定稿的事就拖了下来。”

年,新局长上任,认为文化志写得太长,应砍掉三分之一,但局长找来找去找不到肯负责“砍”的人。年,瑞安市文化局整合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初次和新局长见面,李淳就提出要尽快出版《瑞安市文化志》,“局长答应马上出版,就在一切就绪之际,局长另有任命。出书的事再次拖了下来。”

年,又一任局长接任。这位局长的意见是:文化志暂不要出版,等到新一届领导班子作出成绩后,把成绩写入,再考虑出书。就这样又过了5年,终于在年5月,“局长特地告诉我,文化志可以写了,时间下限至年12月30日止。”李淳说。

此时,距离李淳拿出初稿的年,已经过去了近13年。“这13年,我一点资料都没有收集,困难极大,但是既然我已写完大部分篇章,只得硬着头皮善始善终加以续写。于是我又翻出文化志原稿,理清思路,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我用了两个月时间,每天到民政局社会团体科,查阅各文艺团体每年的年审报告,掌握各位文艺家的创作成果与获奖状况,后又经过多天努力工作,使这本文化志终于达到可以出版的要求。”

“我一心学习司马迁,编志时尊重历史事实,不以个人好恶来取舍”

翻开已经正式出版的《瑞安市文化志》,可以看到全志内容丰富,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瑞安的群众文化、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戏剧、曲艺、图书、新闻、电影、文物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兼记了文化市场、文化管理机构和文化人物。

“文化志的撰写主要是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碎片串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完整的书。这样资料比较集中齐全,日后人们查找也比较方便。”瑞安文化积淀深厚,但很多记忆散落民间,“文革”中,不少宝贵的书籍资料又化为灰烬,所以,对于李淳来说,要写好瑞安的文化志并不容易。在编写过程中,他自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心向被誉为中国“历史学之父”的司马迁学习,“尊重历史事实,不以个人好恶来取舍,尽心尽力做到公正、公平,这样对得起别人,自己也问心无愧。”

编撰志书,收集资料是首要任务。接任《瑞安市文化志》主编后,李淳曾天天泡在档案馆里,仔细阅读多年来瑞安所有的文化档案,却深深感到:“许多应该有的东西这里只有一鳞半爪,使我这个丑媳妇做不了无米之炊。但我没有因此气馁,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得求救于知情人,向他们请教,可是许多人是凭记忆提供的,缺乏文字依据,于是我就自行设法多方求证,有时一个事件出现三个版本,经过再三考证,直至确实准确无误,才予以编写。”

为了搜集资料,李淳也曾经到瑞安市文联以及文化系统下属十二个单位,查阅了所有有关文化方面有价值的档案。此外,通过图书馆的报刊杂志,摘录有关瑞安文化的各种信息。然后按照文化志既定的章节,采用“开放式”写作手法,用活动小卡片摘录每个事例,新增加的材料按章节次序插入,不知不觉集腋成裘。“写作文化志期间,我不管走到哪里,手中始终带着小卡片和笔,这样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卡片,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综合分析,再分类分项归纳写成每章每节的文字。”

写作过程中,李淳对自己初拟的写作提纲总觉得不够完美,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湖州市文化志》。“当时如获至宝,心里豁然开朗,便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把《瑞安市文化志》的写作结构定为10编40章小节,用别人的瓶子装自己的酒,就方便多了,有了这个底气也就信心满满,劲头十足,于是每日里早起晚睡,惜时如金,奋力笔耕。”

“《瑞安市文化志》首次公布瑞安文物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古籍图书’清单,既展示成果,也接受社会监督”

“也许有人会拷问我:《瑞安市文化志》的亮点究竟在哪里?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人的兴趣不同,所谓的亮点自然有所不同。”

李淳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年2月,瑞安市文化局曾将《瑞安市文化志》征求意见稿铅印50本,送给有关领导与专家、学者审阅,几个月以后只回收10多本,很多人把书稿收藏起来,认为这些材料挺珍贵,以后还有用。这件事给了李淳不少安慰,让他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

事实上,《瑞安市文化志》不仅是一部详实的资料工具书,它还首次公开了不少珍贵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五编“文物”中的“馆藏文物”、“存世墨迹”、“古籍图书”等章节,全面展示了瑞安文物馆、博物馆、玉海楼内的珍藏。

“文物部门曾有明确规定,为了保证重点文物的安全与收藏,许多文物是绝密的,不能暴露给外人知道,可是我要撰写文化志,一定要拿到藏品的清单,这样做的目的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重要文物不会丢失。而且,文化志中如果都是些众所周知的资料,读者是不答应的。”为了拿到资料,李淳多次与相关部门交涉无果,直至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向国内外公布了藏品目录清单,他拿了这个“尚方宝剑”做示范,才拿到一直以来保密的珍品清单。

如果文物清单不公布,那么社会公众也无法监督其去向。曾经,年,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调走瑞安文物馆藏明清名贵书画等25种件(本)(这件事已被收入《瑞安市文化志》大事记中),李淳叹道:如果早年公布藏品目录,这些情况也许不会发生。

对于李淳而言,随着《瑞安市文化志》的正式出版,20年间那些酸甜苦辣的往事已经翻篇,留下的更多是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文化志编撰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还有很多,而一切矛盾的根源无非都带着功利色彩,只要大家大公无私,实事求是,一切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觉得本文不错?

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怎样看历史文章?

点击上右角——查看公众帐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

如何订阅瓯越文体秀?

1、搜索公众账号:瓯越文体秀

2、或搜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长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z/7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