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沙漠公园生态文化发展规划林业局的

近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提出创建国家沙漠公园、制定省级生态文化发展规划等新内容,对于旅游规划行业是新机遇。快来看看纲要都说了些什么吧!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年)》的通知

林规发〔〕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5号),在全社会大力培育普及生态文化,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我局组织编制了《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年)》(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附件: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年)

国家林业局年4月7日

附件

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年)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地球生命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态服务、环保治理、绿色产业和生态产品已成为转型发展的首要需求;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和综合执法能力亟待提高;生态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道出了生态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生存关系的思想精髓。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就要将生态文化核心理念融入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维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弘扬生态文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过程,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使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1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发〔〕25号)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年)》。

第一章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华夏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凝缩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态智慧和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启,生态文化的崛起,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型,是中国国情之必然,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生态文化崛起的时代背景

(一)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省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觉悟。工业文明,以技术革命和物质财富快速增长引领,以化石能源为动力,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排放大量污染物。20世纪,先行获取利益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甚至贫困状态。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界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

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国际社会第一次就生态问题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年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京都议定书》、《千年宣言》等相继发布。

年,联合国森林论坛(UNFF)第七届会议通过了《国际森林文书》,形成了森林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框架。年3月,关于森林景观恢复的第二届波恩挑战国际会议宣布,全球已恢复万公顷退化森林景观,正在迈向年全球恢复1.5亿公顷森林景观的挑战目标。恢复退化土地,增加森林碳汇,改善全球气候和环境的生态诉求,正在聚集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

年8月2日,联合国个成员国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原则;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个国家的谈判代表通过了《巴黎协议》。根据协议,各国将以“自主贡献”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顶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70年来,联合国“全球议程”从人权与发展,到环境与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变革我们的世界,标志着生态文化核心理念逐步被事实认证,生态文明价值观正在引领世界转型发展。

(二)中共中央作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首次提出“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当今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推进的发展阶段,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仍是发展面临的瓶颈;生态环境意识薄弱,折射出生态文化建设的滞后和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基于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深刻思考和长远谋划,党的十八大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年4月和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旗帜鲜明,首次提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行动纲领和克服生态危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文化选择和深刻变革,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截至年,国家林业局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已共同确定了76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4个省区市的96个城市获得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国生态文化协会遴选命名全国生态文化村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11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20家;举办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生态文明论坛及林博会、绿化博览会、花博会、森林旅游节和竹文化节等活动,发挥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的引导作用;我国多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和处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和林业休闲服务业年产值亿元;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生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就业空间和普惠民生的新兴产业。二、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

(一)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人与人的关系,又基于人类占有、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并扩张财富的权益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利用的“进退取舍”,都基于其价值取向。从原始社会敬畏屈从于自然,农耕文明有限地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征服控制自然,到生态文明奉行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深刻地折射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主流文化的选择至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化是主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具有人性与自然交融,最本质、最灵动、最具亲和力的文化形态。生态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道德意识,“仁爱万物,协和万邦”的道德情怀,“天地与我同一,万物与我一体”的道德伦理,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开拓了人文美与自然美相融合、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相统一的人类审美视野;以“平衡相安、包容共生,平等相宜、价值共享,相互依存、永续相生”的道德准则,树立了人类的行为规范,奠定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文明形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生态文化以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深刻认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平等友好,对和谐共荣的价值追求,对人性本善的社会适应,传递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唤起民众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信与自觉,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契合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前进方向,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二章“十三五”生态文化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构建山水林田湖有机结合、空间均衡、城乡一体、生态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和美丽乡村,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态福利和普惠空间;着力推广和打造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创建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发挥良好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做好“一带一路”内陆和沿海城市、村镇生态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发掘,拓展“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活动,助推国际间和区域间生态文化务实合作,全面提升生态文化的引导融合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基本原则

——培育支撑,融会贯通。将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纳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科技创新等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形成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凝聚力。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与增进民生福祉同步。挖掘生态文化遗产资源,传承民族的、地域的生态文化优秀传统和民俗特色,推进民众广泛参与互动传播,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其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和创新支撑的发展活力。

——共建共享,贵在践行。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的,推进生态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均等化。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宣传着力引导,教育着力养成,制度着力约束。重在培育、贵在践行,共建共享,常抓常新。拓展“一带一路”陆海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交流,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促共赢。

——生态平衡,统筹协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统筹,促进企业增效与生态效益统筹,规划发展空间布局与生态承载能力统筹;建设美丽中国,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协调统筹,山川秀美与心灵美、行为美、家园美、生活美统一。三、主要目标

——到年,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由年的80%提高到85%,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将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纳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成为国家意识和时尚追求;

——全国森林公园总数由年的处增加至处,生态文化宣传设施要纳入公园基础建设之中;支持建设重点国家级森林公园处,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重点,建设处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森林体验基地、森林养生基地和自然课堂。

——选择一批国内外高度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
治疗白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z/7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