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曾经说过:“Thefartherbackwardyoucanlook,thefartherforwardyouarelikelytosee。”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看着如今日益发展的新北仑,你是否还记得它旧时的模样?来,跟着小编,让我们一起去回望……
“唱新闻”,也叫“三北新闻”,是曾经流行于浙东地区的一个地方曲种,历史悠久,它由唱“朝报”官方新闻演化而来,后以唱社会新闻为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事唱新闻的艺人多为盲人。其中,较为著名的说唱艺人有严梅方、顾阿火等人。
他们演唱的内容是街头巷尾流传的一些古今故事和时兴小调。演唱时,艺人右手挟一根鼓杆及打锣木片,左手提一面小锣,腿上搁着一只小鼓,边唱边用鼓槌或锣片有节奏地叩打鼓或小锣。
一般在晒场、街头、庙会、码头表演,按照地点不同,分别叫唱堂会、唱灯头、唱门头、唱航船……
北仑区“唱新闻”第四代传承人应振爱新收的徒弟,蒋晗矇在唱新闻。
“造趺”又名“肩背戏”,亦称“造型”与“造脸”(画脸谱),俗称“马嘟嘟”。由10名十岁左右的英俊男女少年站在青壮年男子肩上,边舞边唱、做、念打,常见于庙会及重大庆祝活动中。站在肩上的叫“天盘”,下面走的称为“地伴”。
“造趺”流传于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穿山村(原刑堤村)及春晓镇、梅山乡一带。庙会时游观人群似海似潮,一般节目往往被人群所遮,后面的群众很难看到,而“造趺”由于演员站在人肩上表演,高出人群,加以技巧惊险,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击。
关于“造”的得名,据老艺人说:穿山村靠海,旧时村中男子常常做脚夫谋生,曾建立“脚夫会”。“造”即造型、造脸,“趺”指脚夫,“造趺”即指站在脚夫肩上的造型。
穿山“造趺”以“地盘”为舞台,穿梭活跃在人山人海的游行、庙会等各种庆典活动中,由于演员站在成人的肩上,所以高出人群,给人以“木秀于林”之感,演员集唱、念、做、打于一身,以表演传统经典剧目为主,再加上演员又身着人物个性鲜明的外衣和装饰,喜庆色彩十分强烈,所以更为令人注目,被称为“流动的戏台”。
后所大补缸是扎根于北仑民间的传统舞蹈,它结合南北地域特色风情,富有浓厚的乡村特色。其夸张的表演方式、滑稽的唱词,在北仑有五十多年历史,颇受群众喜爱。
“大补缸”原是一民间故事,最早出自明代传奇《钵中莲》,讲的是观世音普救众生的故事。经过不断演变,“大补缸”的故事逐步由后人演变成如今幽默风趣的“田螺精与蛤蟆精”的爱情故事了。
“后所大补缸”主要演员造型独特,男角蛤蟆精肩挑工匠担子,以补缸匠面貌出现,上穿桔黄色唐装,黑色镶边印花马褂,腰围乳白折皱短裙,头戴一顶“西瓜帽”,黑边眼镜,八字胡须,脚穿“上山袜头”。肩挑补缸工具担,竹扁担软悠悠,两端扎花。而女角田螺精以农村王大娘打扮(由男性反串饰演),头发盘结,有“羊角”,耳环、涂脂抹粉,身穿粉红色斜襟绣衣、裤。
左手一杆长0.8米的旱烟筒,烟斗大如饭碗,右手执一块彩色绢巾,脚穿花鞋,鞋尖各扎一朵绢花。臂部和腰部各覆一只小畚箕。两人通过打招呼、询问补缸价格等语言进行交流,期间穿插小调演唱和秧歌式的舞蹈动作,体现男角蛤蟆精戏弄与女角田螺精反戏弄的过程。
狮象窜又名“狮子白象”,是北仑区柴桥街道老曹、沃家两个村子长期流传的民间舞蹈,是北仑地区独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
我国民间素称狮子为兽中之王,白象则象征着吉祥。按佛教传说,狮子是文殊菩萨坐骑,白象是普贤菩萨坐骑,均属吉祥之物。民间传说“文狮卫家,白象和谐,二者合一,国泰民安”。让狮子与白象走在一起嬉戏表演,这是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
“狮象窜”的舞蹈形式多样,表演惟妙惟肖。表演分别为“开场窜”,“白象猝狮”,“狮子窜象”和“狮子喷火”。狮子嘴里装有一支花炮,舞狮头者利用转身或间歇时间点燃花炮,向四周喷射,表演由之推向高潮。
年和年,沃家狮象窜先后被列入北仑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蚤会,又名跳灶会,系民俗舞蹈,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因舞姿如跳蚤而得名。
它的形式是男女对舞,男饰济公,女扮火神,意为“济公斗火神”。行会时,他(她)俩由粗草绳围成长方形,边舞边唱,唱法似“小热昏”一般,除原准备的曲调外,能触景生情,见机应唱,能吸引围观者兴趣。北仑跳蚤会主要分布在柴桥和郭巨一带。
由于融入了戏剧性的效果,使舞蹈情节风趣诙谐,动作轻盈活泼,节奏短促而酷似跳蚤,因而得名跳蚤会。
不过,也有另一说法为,农历年前家家户户要“祭灶”,在灶前跳此舞,故也叫“跳灶会”,后来又穿插了“济公斗火神”的当地民间传说情节。
还有这些
你都知道吗?
▲唱走书
▲剪纸
▲踩高跷
▲舞狮
▲水浒名拳
▲舞狮
▲车子灯
在北仑,不仅有世界级港口,
更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样的北仑,怎能不爱你!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郑州专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