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其文化发展是全国的风向标。10月13日,刚刚召开的北京市文化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创产业助力文化中心升级”新闻发布会指出:仅年,北京市文创产业增加值.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3.8%,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成果丰硕。
年,全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8%,较年提高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文创产业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4%;资产总计0.2亿元,同比增长20.6%;从业人员.3万人,同比增长6.2%。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和驱动力指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首都文创产业取得五项新成就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有效运行
一方面,北京市加紧完善国有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意见的制定,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意见》《北京市国有文化企业重大事项管理暂行办法》《“十三五”时期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促进北京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十三五”时期要狠抓布局,不断优化国有文化资产配置。例如北京歌华传媒集团集中文创国际、北广传媒的优质资产进行重组,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事分开,做大了歌华上市平台,也由此拉开了北京文化资产整合和文化体制改革序幕。
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持续释放效益
全国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座谈会确定了“涵盖五个城区,打造三个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构建文化信贷风险补偿、文化创业投资扶持、文化企业信用评级、版权交易流转“四个体系”,实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两个创新”。并通过加大文投集团投资管控力度,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参加投融资项目推介会,从严从细监管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措施来不断提升首都文化投融资体系服务品质。
文化消费趋势向好北京市政府不断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以高质量、多类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引导城市居民消费,不断激发文化经济活力。第四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遴选了多家优质文化企业,为首都市民呈现多场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文化惠民消费活动。此外,向市民发放万元文化消费的电子券,创新文化消费电子券促销方式,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和试点方案,推动资金补贴由企业向消费者转移,以有效消费倒逼文化企业调整理念,优化供给。
企业融合创新意愿强烈强化协同创新是新时期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北京北广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文创国际集团进行重组,打通内容的创意、制作、发行、传播、人才储备、资金运作等各个环节,有效地避免了资源浪费,共同发力文化创意产业、内容投资制作等,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产生“1+12”的产业效应。
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北京市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政府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和企业对外投资出口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搭建多种平台来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例如,利用京交会平台,组织文化创新展和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创新项目推介会,发布《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活动期间,签约项目11项,签约金额31.03亿元,比上届增长12%。
文创产业如何助力首都转型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完善国有文
化资产管理制度
包括今年出台《关于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意见》以及一系列管理制度,科学设定分类标准和实施步骤,对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指导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引导监管企业资产向上市资本平台集中,研究制定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推动文化金融创新,推动国家文化金融
合作试验区建设
拓展“投融担贷易保孵”文化投融资工具融资规模、产品种类和辐射范围,提升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效能。持续办好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包括京津冀项目对接会,努力挖掘优质资源,促进创新、资本、项目全面深度对接。推动探索成立政策性信用评级机构,为文化企业增信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
性改革
编制《北京市文创产业功能区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着力突破建设瓶颈,以功能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环球影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项目取得新成效,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强化项目引导,力促重大文化项目尽快落地,尽快释放正效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尝试认定一批文创产业众创空间、孵化器。
推动文创产业国际化,健全文化“走出
去”促进工作体系
组织首都文化企业赴欧洲及中东地区洽商,疏通“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渠道。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有机结合,用好京港洽谈会、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平台,促进创意、人才、项目、资本等要素对接。加快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二期建设,完善文化保税服务。推动“北京地坛庙会”品牌走进欧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实现产品服务
到发展模式的质变
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纽带,不断促进其与其他多产业融合,培育全新的融合增长业态,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确立科技共性研发机制,积极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业技术资源、人员、服务等要素在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效流动,加强各类资源的推广和应用。
全面激活文化消费,全面完善文化市场
体系建设
根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类型,针对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有效发挥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制定完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经济配套政策。要完善文化产业链条,形成现代化的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中介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和协会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类平台,通过由政府举办国际化的展会、奖项、活动等,增强各方的交流。
部分资料来源千龙网
责编:冯明园、李锦
校对:高国丽
后台编辑:李伊茗
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石家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