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金牛道展示及利用设想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金牛道

展示及利用设想

摘自Vol.2No.2

作者:商晨雯

关键词:蜀道;金牛道;线性文化遗产;展示;利用

2金牛道的性质与价值

结合以上对于金牛道遗产构成的分析,可以知晓金牛道以线状遗迹为主干,沿线依附有成系列的点状遗产。下一步,就是结合金牛道的历史与遗产构成,对其性质进行分析。

2.1金牛道的性质

金牛道并非是一条孤立存在的道路,作为一条连接川陕两个极具战略地位的区域的古代道路,除了道路两端的城市外,沿线还有一些道路经由的城镇和村落,以及为交通服务的驿站、店铺、关卡等,而除了这些与道路交通功能密切相关的单位外,沿线的寺庙、摩崖窟龛在分布上受道路形态影响,沿道路两侧密集分布,同时它们的开建与发展也与道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这种由线状遗产为主干、点状遗产为依附、呈线状排列的具有线路性质的系列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形式,它更强调遗产的空间形态的差异性。在如今的世界遗产体系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以表现其逻辑和意义。目前的遗产体系中,尽管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下仍稍有混乱,但大体的分类原则与阶元标准已比较明晰。

而金牛道所处的遗产分类体系以遗产的空间形态作为标准的分类,孙华曾讨论过这种遗产体系,从最简单的“点状遗产”,到“线状遗产”,再到遗产集中区域的“面状遗产”,其中线状遗产又有单一的“线状遗迹”,线状遗迹加点状遗产形成的“线性遗产”,以及那种没有线状遗迹或线状遗迹已不复存在、只是由于历史上曾经有过文化交流上的重大意义,故被后人赋予了特殊象征意义的线性遗产——文化线路。很明显,金牛道有人工营建呈线状的古道遗迹,以及沿古道分布的点状遗产,这些要素中有一部分共同发挥了金牛道的驿道交通功能,有一部分体现了由金牛道通行而产生的历史背景、关联要素和象征意义,可以被视为一个有共同的外部界限和内在特征的遗产群体,即线性遗产。

2.2金牛道的价值

金牛道是川陕蜀道重要组成部分,而川陕蜀道是中国古代跨越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的越岭道路。蜀道打通了秦巴之阻,将相对隔绝又极具战略意义的巴蜀地区与关中地区连接起来。蜀道见证了数千年来川陕间,以及其他受该道路影响的各区域间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并在沿线留下了水利工程、墓葬、石窟、石刻、壁画、寺庙建筑及民居建筑等各类遗存,体现出这些交流的成果。在从秦到明清的漫长时期中,持续促进了两地间的文化互通及社会发展,使两个原本差异巨大且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得以逐步融合,最终融入了华夏文化体系之中。

金牛道是修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大的国内古驿道之一,在施工条件和技术手段都相对落后的时代,金牛道在绝壁架设凌空栈道,在陡崖开凿险峻碥道,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设各式桥梁,利用“火焚水激”瓦解山体坚石,这些工程技术都代表了当时此类技术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金牛道是中国古代邮驿制度的杰出实物见证。邮驿制度曾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它代表一种由官方主导的、多方面、大规模且强有力的交流交通形式,这种形式在冷兵器、人畜力交通时代,为古代大国管控自己的疆域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作为穿越了艰险山区的交通网,金牛道更加充分地展现了在缺乏现代交通工具、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邮驿制度及其驿道系统的先进性和重要性,见证了从秦至明清邮驿制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及驿道系统发展变迁的最佳范例。

金牛道在中国军事史、社会史和文学艺术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多件重大史实相关。金牛道的开通为秦朝中国第一次大统一做了重要铺垫,并对之后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团结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原人口数次通过蜀道向四川大规模迁入,对我国社会文化和人文地理状况造成了巨大影响。另外,金牛道还与“文人入蜀”传统密切相关,更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地位,被历代文人所颂咏和绘画,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不乏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金牛道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作为线性遗产的金牛道在遗产价值上与一般的遗产点有着极大的差异,目前金牛道的保护与管理呈现诸多问题,这体现出对于金牛道遗产价值的不清晰认知,从而在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上缺乏考量,缺乏对于线性遗产的保护理念指导。

3.1缺乏统一规划,断裂式管理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金牛道,其沿线的遗产点依附于交通路线的线状遗迹,因此不仅需要按照沿线文物古迹的类型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更应该成立保护管理机构,采取统一的保护要求、管理标准和行动计划。但目前金牛道上各遗产点呈现断裂式管理的现状,这是金牛道形势最为严峻的保护与管理问题。金牛道上许多相关的遗产点位于剑门蜀道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由各片区串联而成,造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职能薄弱,管理范围过小,仅限于广元市内的剑门关景区,而对明月峡、昭化古城以及绵阳市的梓潼七曲山大庙和富乐山景区等景区,则难以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

试以几个片区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昭化古城是金牛道广元段上的重要古城,经济、文化曾颇为繁荣。古城位于白龙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设有水路要津桔柏渡,五代及宋时战乱频仍,在后唐对前蜀,以及宋对后蜀的战争中,对战双方常焚毁渡口浮桥作为守御之计。金牛道从东门入过城内主街巷而穿西门出,转向西南的山区。国道通行后,代替自古延续至民国的旧路成为交通动脉,路线绕过昭化而不再途径此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城没有被过度的商业化所干扰,因此我们目前还能见到古城较完整的形态及较原始的风貌。但另一方面,偏离交通干线后,民众对于昭化古城段蜀道的了解程度远不及剑门关、翠云廊等段落。城边桔柏渡这一重要渡口尚未被有效展示及利用,缺乏相关信息指导观众了解这一片水域背后的历史典故,从而削弱了昭化古城对于蜀道的重要意义。昭化古城虽是金牛道上的重镇,却因为没有树立线性遗产中点状遗产依附于整体的意识,缺乏统一规划而没有成为线性遗产上有机的一环。

翠云廊本是明代正德年间,知州李璧在剑州境内栽种的大面积行道树,“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在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内单辟出翠云廊景区,修建了围墙和游客中心,将一段典型的古道遗迹封闭起来另行售票。游客在这个景区内先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新开游径和仿建古建筑,才能够到达古道路段。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或许适用于千佛崖、皇泽寺等单体建筑中,却不适用于呈线性展开的道路遗产。这种做法隔断了该路段与南北两侧金牛道其余路段的联系,切割了与周边社会环境的关联性,即没有充分认识到线性遗产的价值内涵,导致遗产管理过程中忽视了线性遗产管理的特殊性。

如果说金牛道在剑门关景区内还能保持一定的相关度,进入到了绵阳市境内,则完全失去了统一规划与管理机制。七曲山大庙是梓潼境内蜀道上的重要节点,因其是文昌君的主庙,有着悠久的传统,蜀地内外的民众前来祈福者络绎不绝,而大庙前的一段古道是民众前来大庙的必经之路。现在古道已基本被现代公路所覆盖,除路两侧保存有部分古柏外,无其他明显展示手段,说明大庙与金牛道间的区位关系。在七曲山大庙景区内,随机访谈参观的游客15人,无一知道这座大庙位于金牛古道之上,遑论与皇泽寺、剑门关等都共同作为金牛道的构成要素。

3.2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金牛道在保护管理过程中另一急迫问题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金牛道的古道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由于道路具有使用功能,当人们对于交通的需求提升时,就会对一直使用的路段进行修整,因此在前文的分类中,有一类道路作为乡间小道仍保留了古道形态,但是村民对于交通的需求也在提升,需要驾驶车辆进出村镇,而由于缺少必要的阐释手段,他们对村中道路的价值毫不知情,相关部门也没有另修道路以补偿交通需求,村镇机构会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破坏古道,将其改为可供车辆行驶的水泥道或沥青道路。此现象关涉金牛道的保护管理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够阻碍人类的正常活动,传统村落及历史城镇中也允许展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上文中还有一类已经失去了古道形态的地段,这一类路段在金牛道曾经使用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但现今却不见任何古代遗存,周围的社区建筑也完全是现代化产物。《文化线路宪章》中提出线路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线路整体意义的重要性都应得到评估,并通过道路遗迹来证实结构布局的真实性。即使文化线路范围内有些路段的物质实体未能良好保存,仍然可以通过史书文献、其他非物质元素,如建筑工艺、民俗技艺等,证明该地段是文化线路不可分割的组成元素。这一类地段由于失去了可供保护的遗产对象而无须列入保护范围,但仍应当配以合适的阐释手段,用以表现其相关的历史信息。

3.3未调动当地社群参与保护

文化遗产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较为微妙。文化遗产是当地社会文化资源的杰出代表,一定程度会提高社群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被精心看护。但当地社群没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理解时,就会出现负面影响。尽管我们都认可当地社区与文化遗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因为大多数文化遗产(如碑刻、摩崖、寺庙等),已经脱离了其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往往被现代民众所忽略。就与社群的关系而言,金牛道这类具有交通功能的线性遗产本该具有巨大优势。因其当代属性更为鲜明,一方面作为大规模的线性遗产,它无法被局限在孤立的文保单位中,可与沿线社区在空间层面直接接触、互动;另一方面,金牛道的部分路段仍发挥交通功能,具备现实功用,与当地社群保持密切的联系。

遗憾的是,金牛道的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尚未对政府部门、各组织及当地社群的力量加以整合,无法调动起当地社群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当地社群没有意识到金牛古道的遗产价值。尤其在失去古道形态但仍保留交通功能的路段,因为穿镇而过的道路是典型的现代公路,当地社群很难将它与文化遗产联系起来。笔者在凉山镇对街边民众进行调查,10人中仅有1名老者知道穿镇而过的这条公路是金牛道的段落。在另一方面,发展至今的金牛道并没有为当地社群带来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由于对线性遗产的整体性价值认识不足,金牛道的管理重点仍是被开发为景区的遗产点,而当地社区中更为常见的是失去古道形态的道路,无法吸引游客逗留及消费。

3.4遗产要素阐释力度薄弱

目前金牛道沿线缺乏对于遗产要素的解说及展示措施,这与以上3点问题相结合,更凸显了金牛道目前保护与管理的弊端所在。一是线性遗产的整体价值的阐释不够突出,各遗址点缺少本元素与金牛道的关系叙述,这是由缺少统一规划带来的直接结果。如昭化古城没有搭建完善的解说系统,片面推广“来了昭化,不想爹妈”的宣传口号,而没有剖析阐释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城内重点打造的民居、店铺、城墙等要素无法与之响应,导致游客对于昭化的实际参观体验多总结为“一处整修后的古城”,从而缺少对昭化古城发展脉络的更深体验。昭化古城阐释策略的失败是金牛道沿线遗产点中很典型的一种表现,它忽视了城中曾作为交通枢纽的桔柏渡、穿城而过的金牛道与古城发展成“巴蜀第一县”的历史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强化金牛道与遗址点的有机联系,如此对于金牛道的整体价值与昭化古城的元素魅力都有减损。

第二个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在阐释遗产要素过程中编造虚假历史故事与遗产点进行附会,进行推广宣传。以翠云廊为例,行道两旁的柏树大多是明、清所植,却被景区刻意渲染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破坏了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层面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此外,遗产要素阐释力度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金牛道相关遗产要素与当地社群的关系。金牛道除了有些路段仍提供实用的交通功能之外,作为文化遗产的休憩体验、教育审美等功能没有被充分开发。

3.5小结

上述4点金牛道在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内在逻辑上有一定的相关度,均是由于对线性遗产的性质及价值认识不清,从而破坏了线性遗产的整体价值或元素的个体价值,或者是没有将线性遗产的特性充分展现,而这些问题都会体现在遗产展示与利用的层面上。

作者简介

商晨雯(-),女,硕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博物馆教育。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讲解补骨脂注射液的副作用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z/11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