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研究关于帕米尔地区的古今名

北京治白癜风的地 http://pf.39.net/bdfyy/

帕米尔地区,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起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至阿姆河上源喷赤河,南以兴都库什山为界,北至外阿赖岭。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的旅行家们就对帕米尔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先后留下了许多有关这一地区的珍贵记述。其中既有对帕米尔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描述,也有虚幻的神话和美丽的传说。在历史上,帕米尔地区与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汉唐还是清代,各朝政府在这里都有所建树。迄19世纪下半叶,这个地区成了英俄帝国主义争夺的场所。帕米尔有它辉煌的年代,也有它暗淡的岁月。系统地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谈谈“帕米尔”地区的古今名称、范围和含义。

一、舂山

根据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世界上最早记载帕米尔地区情况的是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是西晋太康二年(公元年),从战国魏襄王(公元前年~前年)墓中发现的古书。该书记载周穆王(约于公元前年~前年在位)驾八骏周行天下的故事。其中谈到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年),五月二十四日“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二十七日,“天子北征,舍于珠泽”,六月初一日,“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并赞叹说:“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周穆王还浏览了“舂山之泽”。“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之所谓县圃。”周穆王“乃为铭迹于县圃之上,以诏后世”。

多少年来,对于这段记载所涉及的地区,历史地理学家们费尽心血,旁征博引,认真考证,各有结论。

根据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丁谦的考证,“昆仑之丘”即今和阗南面的昆仑山。《穆天子传》的著名研究者顾实也认为,“昆仑之丘”即今新疆境内的昆仑山脉,“《汉书·西域传》所谓于阗南山者也”。

“珠泽”,顾实认为当在今和阗之玉珑哈什河与哈喇哈什河汇流处。《穆天子传》记载“珠泽之人献白玉石”。“玉珑哈什”汉译为“白玉”;“哈喇哈什”汉译为“黑玉”。历史学家岑仲勉则认为,“珠泽”应在哈喇哈什河南端。

“舂山”,丁谦确认为葱岭,即今帕米尔。顾实也认为“舂山”就是“葱岭”,“即今帕米尔,万无可移易”。

“舂山之泽”,丁谦认为是大帕米尔与瓦罕帕米尔之间的萨雷库里湖,即今佐尔库里湖。顾实完全同意丁谦的意见,认为“丁氏之说不诬也”。

根据丁、顾二位的考证,结合《穆天子传》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人到过帕米尔高原,并对帕米尔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有了相当的了解。那时这个高原的名称不叫“帕米尔”,而叫“舂山”。

至于“舂山”这一名称的由来和含义,史书上没有记载。顾实在《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于舂山之命名,考《淮南子》天文篇曰:‘日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乌次,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是谓哺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迁,至于渊隅,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然则舂山者,盖因日薄西山而得名,故可认为古代西方之山也。”这种解释的前提是肯定“舂山”的“舂”字不是译音,而是周人为这座大山起的名称。

顾实的这种说法,虽可作为一家之言,但尚有可以商榷之处。第一,古西域的地名,在汉文的记载中,大多音译,舂山的“舂”,也不能排除音译的可能。第二,舂山与中原相距万余里,当时这个地方不在周王朝的统治之下,周人为如遥远的域外山岭命名的可能性不大。晋人郭璞在《穆天子传》注文中写道,舂山,“《山海经》‘舂’作‘钟’,音同耳”。他为《山海经》“钟山”作注时又写道:“《穆天子传》云钟山作“舂”字,音同耳。天子北升此山,以望四野,曰:钟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由此可见,舂山的“舂”,并无固定写法,有时写作“舂”,有时写作“钟”,只是语音大致相同,并没有意思上的联系。这种同音而无固定写法的现象,正好说明“舂”、“钟”是同音异译,是当地居民对这大山的称呼,而不是中原人为它起的名字。至于这个山名的含义,就像许多边远地区的古地名一样,今天已经难以知道了。

二、“葱岭”和“极嶷山”

汉代,称帕米尔地区为“葱岭”。葱岭是当时中西交通要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当时中国的丝绸就是通过这两条道路运往西方的,至今帕米尔地区还存留着丝绸之路古驿站的遗迹。

关于葱岭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汉代的记载不甚明确。第一位比较清楚地勾画出葱岭四至范围的是7世纪中国唐朝大旅行家玄奘法师,他在其不朽名著《大唐西域记》中写道:“葱岭者,据赡部州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东至乌铩国,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和冰雪,寒风劲烈。”

大雪山即今兴都库什山,热海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千泉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以东明布拉克一带;乌铩国在今莎车一带;活国都城在今阿富汗昆都斯附近,但它的东部何地与葱岭毗连,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大唐西域记》载:“珂咄罗国……东接葱岭至拘谜陀国(今喀喇提锦、达尔瓦兹一带)”。又载:“拘谜陀国……西南邻缚刍河(即阿姆河。这里指阿姆河上源喷赤河)”。据此,我们把葱岭西界定在喷赤河一线,应该是大致不差的。这样,玄奘所记葱岭四至便可概括为:北起伊塞克湖,南至兴都库什山,东邻莎车,西至喷赤河。这个范围要比今天的帕米尔地区大得多;也就是说,帕米尔只是葱岭的一部分而已。

最早谈及“葱岭”这一名称的由来和含义的,要算是《西河旧事》了。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引《西河旧事》说:“葱岭,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以名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写道:“地多山葱,故名葱岭。”但他接着又说:“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可见早在唐代,对于葱岭名称的由来,已经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但是,不管“葱岭”是因“地多山葱”还是因“山崖葱翠”得名,都证明了一个事实:“葱岭”是汉语,是汉族人对这山岭的命名。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唐开元(公元年~年)时人慧超所撰《往五天竺国传》中也可得到证明,该传记载:“从胡密国东行十五日,过播密川,即至葱岭镇,……外国人呼云竭饭檀国,汉名葱岭。”

但也有人认为,“葱岭”这一名称来源于《穆天子传》的“舂山”和《山海经》的“钟山”。例如岑仲勉就说:“葱岭是否因多葱而名,难以质言,疑不外由舂、钟之音转而注家附会其说耳。”由于《穆天子传》的版本不同,“舂山”也有作“春山”的,因而也有人认为,“葱岭”是“春山”的转音。

在唐代的记载中,葱岭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杜佑的《通典》记载:“葱岭俗呼极嶷山”。《新唐书》也载:“葱岭俗号极嶷山”。“极嶷”应是唐代西域人对葱岭的称呼,所以《通典》和《新唐书》才采用“俗呼”和“俗号”这样的的字眼儿。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原文载于:边疆史地丛书《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年12月修订版)

未完待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fl/12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